梁注庄子 | 天外还有天吗?

2017/1/19 21:07:14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:梁某动态

 

其远而无所至极邪?


这句话的大致的意思,就是说到了远方以后还有没有更远呢?有更远更远吗?还有没有尽头呢?就像林妹妹那个著名的《葬花吟》里的 “天尽头,何处有香丘” 。



这里我还是要向冯学成老师致敬,他的《禅说庄子》真的是讲的太好了。来看一下他对这一段的注释:



最远的地方之外,还有远处吗?
到了之后,天外的天是什么?

 


其实我们大部分人,心里都装着一个所谓的彼岸,一个所谓的解决方案。


上大学的时候常常设想未来,有朝一日成功了,财富自由了,怎么办?那时候,定福庄西街的鸡腿儿是我们梦寐以求的。最大的快乐就是,买十听可乐,五听用来喝,五听用来倒;买十只鸡腿,五只用来吃,五只用来显摆,放着。那已经已经是我们想要的最大的幸福了。

 


今天看过来觉得很可笑,真的很可笑吗?你又怎么知道你现在所设定的目标不是一个所谓的鸡腿和可乐呢?

 

在90年代初的时候,我在《广州青年报》下属的学生通讯社做一个小记者,曾经经历过一个这样故事: 那时大部分的人月收入工资一百多块钱,在广东这种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地区,算是正常的收入水平了。92年时,有做企业的朋友,在其他人月收入100块时,已经戴上了几万块钱的劳力士了。有一次他喝醉了酒,把那个劳力士往地上砸。那时候我作为年轻小记者,觉得很不理解。这个人为什么要这样呢?实在想不通。那哥们儿就说我苦闷呐,赚到钱不知道怎么办呐。感觉是不是很欠扁?

 

后来我有机会采访了很多蛮成功的企业家,他们告诉我,其实成功之后,或多或少都有一种怅然所失


有一个人告我他年轻时的梦想,就是有一天能够不再穷,而且可以让家里面盖上两层的瓦房。结果后来拜改革开放所赐,拜中国经济发展所赐,他做到了远远不是两层楼的地步。当这位朋友已经达到了他的人生设定的目标的时候,他一下子就无所适从了。多余的钱做了多余的事情,后来他也很后悔。


达到小康温饱以后的下一步,在《庄子》里面叫“极”。庄子用这句话,其实在跟我们问一个问题,这世界有一个所谓的边界吗?把这句话翻译成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就是,这世界有所谓的目标吗?目标就是终点吗?

 

其实有可能这个世界只有方向,没有终点。



 爱新觉罗·毓鋆,毓鋆老师,在注解《大学》的时候讲到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”的那个“止”不是停止,更多的时候其实是“指向”。我看过一些讨论,一些考据,我个人是比较认同于那个“止”不是停止的意思,而通脚趾的趾,就是我们脚趾指的方向。

 

不是停止在至善,而是永远朝着那个至善的方向,你才能理解那种生命力的源泉来自于没有结果,只有方向的人生观。

 

我以前发现一个现象,一些老艺术家活的挺长,为什么呢?为什么他生命力那么蓬勃呢?很可能是因为艺术这个东西,它不像一般的生活追求,它是非数字化的。

 

比如说你设定一个小目标,赚一个亿。你赚完一个亿之后你发现其实你进入了另外一个圈,在这个圈子里你可能还是刚起步的穷人。现在北上广深,你都不好意思说你是百万富翁,你在北京六环以内有套房子,都应该过百万了吧。但是你过的快乐吗?不一定吧。所以如果你有一个刻度化的生命的目标的话,你很可能会被这个刻度的目标所绑架。

 

但是如果你只有一个方向,没有尽头,你可能会到达无限远的地方。就像那些大艺术家一样,他们不断地追求艺术上的突破,因为艺术这个事儿永无止境的。你说梵高画画,画到什么成都就算到了顶峰?没有顶峰。

 

 

《庄子》在《逍遥游》的第一段快结尾的时候问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,极处的外面是什么?比远更远是哪里?你已经飞到了八万公里的高空,你已经看到了远处的极远处。这个时候已经不是用眼睛在看了,你只能用心灵去问,到底远处的远处是什么?极处之外是否是极处?


如果你达到了你的人生目标,And then? 


 在我看来庄子是一个心灵大师,或者叫用心大师。他仅仅凭着自己的想象和推理,一层一层的,看似无逻辑的,但非常系统的问出了很多比终极还要终极的问题。

 

我没读过什么书,但是我后来发现,其实也不需要读很多书。我的大部分的时间,是用在做提问上。从一九九几年开始,我捉摸很多年,作为一个提问者谋生。然而最近我发现,最重要的提问的技巧和艺术,我儿子都教给我了。

 


最近我儿子逼着我跟他讲一个系列的故事,每次现场演绎,现场创作,创作到已经没有讲的时候,他总用一个问题让我把这个故事讲下去。他总会问,然后呢?他最近设计的一个故事,讲的是警察学校。我那天都编到已经没得编了,只能是把警察学校课程安排去做实习,在街上去观察谁是小偷,结果碰到了一个小偷学校的人,他们两个人互相相似。最后这个小偷学校的实习生又被他的老大派进警校做学生,然后编到此处的时候,我觉得我已经把《无间道》和《无悔追踪》这两部剧的剧情糅合进来了,最后我儿子问“然后呢”?我只能用一个提问来解决,如果你是这个警察学校的同学,你发现了一个可能是小偷的人,做了你的师弟,考进了警校,你会怎么办?他带着这个问题,自己编了下去。

 

我终于得到了短暂的解脱。

  

所以结束一个谈话的方法,很可能不是答案,而是提问。

 

梁老师补充:最近我儿子逼着我跟他讲一个系列的故事,每次现场演绎,现场创作,创作到已经没有讲的时候,他总用一个问题让我把这个故事讲下去。他总会问,然后呢?他最近设计的一个故事,讲的是警察学校。我那天都编到已经没得编了,只能是把警察学校课程安排去做实习,在街上去观察谁是小偷,结果碰到了一个小偷学校的人,他们两个人互相相似。最后这个小偷学校的实习生又被他的老大派进警校做学生,然后编到此处的时候,我觉得我已经把《无间道》和《无悔追踪》这两部剧的剧情糅合进来了,最后我儿子问“然后呢”?我只能用一个提问来解决,如果你是这个警察学校的同学,你发现了一个可能是小偷的人,做了你的师弟,考进了警校,你会怎么办?他带着这个问题,自己编了下去。



【节目播出时间】

周一至周五:每晚9点更新
周六:不定期福利


【社群活动】

周一至周五:“今日话题”、“笔记推荐”、“梁冬推荐阅读”、“互动提问”

周六:“梁同学,我有个好问题”的活动中排名前三的提问,将获得回答。


【加入社群方法】

关注梁冬老师的微信公众号【自在睡觉】中有说明。



相关资讯

  • 如果你想象自己是山

    我们从一个只有三户有孩子的家庭的村庄走了下来,跟随着Fujiiさん童年的脚步。这个日本人,把他最珍贵的东西--陪伴他整个童年的记忆,拿来和我们分享。在我们上山之前,丝毫没有犹豫,所有人都把包就这样放在了门口,没有一个人会担心自己东西会丢,我的钱包护照全部都在里面,…

    2016/12/10 0:52:24

共有访客发表了评论 网友评论

验证码: 看不清楚?